#腰子媽媽陪著你系列文
05│選擇的背後都是愛

今年90歲的老奶奶意識不清又長期洗腎,
在養護中心已經住8年,每個月有6萬元的支出,
加上近期反覆出入院甚至發出病危通知,
讓家人提出是否要繼續積極治療?
沒結婚的妹妹每天到養護中心看媽媽,
以及負責母親住院時的照護,看著年老的媽媽受苦於心不忍,
想起醫院曾經提過安寧照護的想法,
安寧的全人照護讓患者舒適又平安,於是她詢問院方媽媽是否適合?
反觀大姊嫁到外地不常回娘家,
只能靠視訊及電話關心病情,覺得媽媽辛苦養育姊妹長大,
如今媽媽生病了當然要全力搶救,怎麼可以走安寧?
姊妹想法不同,
姊姊捨不得母親離開想要救,
妹妹捨不得母親痛苦想要放手讓母親好走,
要如何在不同意見中找到共同的聚焦?
我相信姊妹倆都是愛媽媽的
▌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是愛
上周參加中榮黃曉峰醫師與朱為民醫師的
「安寧醫師拆解醫病溝通的藝術」線上直播,
根據安寧照顧基金會在2020年進行國人生命態度調查,
受訪者超過半數想過死亡議題,但談到「病情告知」,
有88.3%的受訪者希望知道自己病情。
若換成父母生病的情況,卻只有72%認為父母需要知道自己的病情。
兩位醫師都提到,應該在家人能好好講話吃飯的時候,
學習如何與家人聊到如何好走,恐懼是因為不了解,
其實死亡並不恐怖,每個人都必須經歷,
別害怕與家人討論關於死亡這一塊。
針對90歲意識不清的老奶奶案例,
請姊妹們回顧母親整個治病歷程,談談母親的人生過程。
原來母親以前是很喜歡到朋友家串門子,
總是把自己整理乾淨舒服才出門,
母親有好的東西一定先留給子女..等等。
「以你們對媽媽以前的了解,你覺得媽媽會怎麼做?」
「如果家人中一定要有人走,你希望誰先走?」
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帶領家屬討論死亡與善終。
#以你對她的認識你覺得她的決定會如何?
#不要讓做出決定的人有負擔
#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是愛
▌所有的善因應該有善果
黃醫師提到不同觀點值得思考
「健保一定是善局嗎?所有的善因應該有善果?
如果不能善終這樣的善因是好的嗎?」
在疾病的診斷開始後分成兩種治療:
一種是積極的治療(對抗疾病的治療) ,
另一種是緩和醫療(在生活品質的維持) ,
讓善終更好只是疾病過程中兩種比例分配多寡。
臨床上看過很多個案,
在生命末期無法表達自我意識,
必須透過家屬討論來決定醫療決策,
例如:決定是否放鼻胃管
無論是自願或非自願的,置放鼻胃管各有優缺點。
鼻胃管缺點/不美觀、很痛、侵入性治療
鼻胃管優點/補充營養、維持生命
此時應協助家屬認清醫療現實並考慮疾病的本質
「目前的治療有幾個選項?」
「哪一個是目前最適合的?」
▌每個決定都有一個價值
根據國人生命態度調查結果發現:
大約每100個人,可能有超過16位長輩落得面臨
「自己想知道病情,子女卻不願告知」,
甚至可能因此承受無益醫療的痛苦,
或失去最後規劃人生的機會,只能抱憾離世。
第一線溝通如何不直白的問,又能讓病人能表達自己的意願,
需要運用溝通技巧與經驗累積,
居家安寧的阿嬤被註明不能告知病情,
牆上掛著阿公的照片,聊天中得知是大腸癌離世,
詢問阿公住院生病的治療過程,
阿嬤說看到阿公這樣折磨很痛苦,
身上插了很多管子無法講話,咳嗽時全臉脹紅,
尤其看見他被抽痰時痛苦的表情,心裡特別難受與不捨。
「那阿嬤如果有一天身體不舒服你希望怎的做?」
阿嬤說:「我絕對不要像老伴一樣活得這麼辛苦,
我不要插管也不要急救,我更不想造成孩子們的負擔!」
坐在旁邊的兒子都聽進去了
(透過間接告知,讓家屬知道本人的意願)
我相信每個決定都有一個價值,安寧是選擇不要而非放棄。
【#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是愛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我是腰子媽媽,你最值得信任的護理師,
我相信「接受自己,找到適應疾病的方法,
就能擁有自由的透析人生!」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